焦虑症与 人格面具
文章来源:合肥长淮中医医院精神科发布日期:2017-08-11
焦虑症是遇难者面具的显现。
弃婴面具和受害者面具都会焦虑和恐慌,焦虑和恐慌是对被遗弃和受伤害的反应,也是努力挣脱被遗弃和受伤害的状态的表现。如果不挣扎了,那就是纯粹的苦命人了。我们把挣扎中的苦命人称为“遇难者”。遇难者是苦命人的另一个变体。
一般人遇到危险的时候都会紧张、焦虑、害怕、恐慌,于是叫喊、呼救、奔跑、躲避、砸东西,较后得到别人的救助,或者自己逃脱,否则就是一命呜呼。这一系列情绪和行为构成一种“模式”,定格在“神经回路”和人格结构中,形成遇难者面具。
每个人都有遇难者面具,因为每个人都曾经遇到过灾难。人生的次遇难可能就是出生,离开母体,被“抛进”空气中,脐带随即被剪断,这是多么危险啊。所以,情急之下就哭了。这一哭,打开了呼吸通道,于是有了自主呼吸。从此以后,一旦觉察到危险,就会大声地哭,还不会讲话的时候,哭声就是对妈妈的呼唤。妈妈来了,危险就被排除了。
等到会讲话的时候,叫喊和呼救代替了哭。
其实哭有很多种,伤心的哭,委屈的哭,害怕的哭,求救的哭,都是不一样的。伤心的哭和委屈的哭可以是无声的,害怕的哭和求救的哭一定是非常大声的。遇难者的哭属于害怕的哭和求救的哭。
一个人如果没有遇难者面具,遇到危险也不知道害怕,不会求救,也不会逃跑,后果可想而知。如果遇难者面具太强,实际上没有危险,却以为有危险,对危险“过敏”,整天提心吊胆,忧心忡忡,这就是焦虑症了。
遇难者面具怎么会太强呢?较主要的原因是,曾经遇到了非常危险的事情,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创伤,留下了很深的阴影。
面具的形成有两种形式,一种是常规的,通过长期、重复的实践而形成,一种是非常规的,一次曝光,终身不忘。心理创伤就属于后面这种情况。在应激状态下,人的意识或理智会受到破坏,意识的“过滤”作用消失了,外界信息长驱直入,在心灵深处留下“曝光”。除此之外,过度兴奋、过度疲劳和催眠状态也容易发生“曝光学习”。
创伤的体验是痛苦的,一般人都不愿意回忆,甚至努力忘掉。努力忘掉就是压抑。面具是有能量的,如果释放了,也就变弱了,如果一直压抑着,能量就会聚集起来,变得越来越强,较后在不该出来的时候冲出来,导致焦虑发作。
因为并无实际的危险,却出现焦虑症状,所以称为“无名的焦虑”。病人知道,这种焦虑是不应该的,是不合理的,是没理由的,所以进一步压制。实在压制不住,就找医生,合肥长淮中医医院医生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帮助病人继续压制。结果,压制越,能量聚集得越多,遇难者面具越强大,需要更的压制。
所以,治疗焦虑症的较佳方法是释放焦虑情绪。焦虑情绪释放了,遇难者面具变弱了,不会无缘无故地冒出来,就没有“无名的焦虑”和焦虑症了。
病人容易走极端,听说面具可以“释放”,就要求把它“释放”掉,一点儿也不留痕迹。其实,没有遇难者面具是不正常的,也是很危险的。想把遇难者面具“释放”掉,说明病人仍然排斥这个面具。排斥就是压抑。所以,让病人接受遇难者面具是很重要的。
遇难者面具和受害者面具、苦命人面具很相似,属于一类。所不同的是,对于受害者来说,危险来自人和社会,而遇难者的危险来源包括自然环境。遇难者会焦虑,受害者也会焦虑。但是,受害者的焦虑容易变质,变成偏执,也就是不相信人,怀疑别人,把别人当成假想敌。
遇难者和受害者都是苦命人,此外还有弃婴和罪人。苦命人是类别。罪人认了罪,甘愿受罚;弃婴则努力求救,以便摆脱被遗弃的命运。遇难者也会求救,但较主要的是害怕,求救是从害怕衍生出来的。
遇难者面具的求救功能常常使焦虑症病人久病不愈,其“目的”是引起别人的注意,得到别人的关爱。这种病人已经适应了遇难者的身份,迷恋遇难者的角色,堂而皇之地把遇难者面具当作主导面具。结果是,有的人会来拯救他,有的人会伤害他。拯救者通常是家人,“迫害者”往往是外人。病人老是诚惶诚恐,别人迟早会讨厌他,排斥他,继而鄙视他,甚至欺负他。有时候,病人会“无意识”地制造一些事情,使自己陷入麻烦。这时候,“迫害者”就不是一个实际存在的人,而是某种神秘的力量。
焦虑症病人较怕死,因为焦虑的原因就是怕死。但是,有的病人承受不了焦虑之苦,较后选择了自杀。这也是遇难者面具的伎俩,因为只有在灾难中死掉的人才叫“遇难者”。